知識有什麼用?

陳真 2004. 7. 25.

(原載蘋果日報)

筆者改習哲學前,當過八年醫生,薪水很高。幾年來,於是常有人幫我計算少賺了多少,以為我背後必然有著更大的功名盤算,但我沒有。「那你唸哲學幹嘛?」「它有用嗎?」我的回答是:哲學一點用都沒有,就好像音樂也一點用都沒有一樣。不過,就像羅素說的:「哲學如此無用,但它卻給了我莫大的快樂。」

近十年來,「知識經濟」概念甚囂塵上。原本指的是以知識或資訊的生產和使用為基礎的一種經濟型態,是一種經濟概念,在台灣,居然被理解為一種知識概念,以為知識之為用就是在於某種經濟實力的培養。個人層面上,知識於是成為一種權力或金錢換算的度量衡,據以決定一個人的存在價值。

教改改了十多年,改到後來,居然每一科都要補習,書包越揹越重,補習業務成長數十倍。學生去上學等於入伍當兵一樣,一年到頭不是在學校,就是在補習班,夜深了才回家。舉世恐怕很難找到像台灣這麼荒唐的教育。但這不是偶然,更非教改之罪,人們對於知識的觀念若不改,一切改革都將枉然。

高等教育亦然,不但考研究所要補習,台灣學界之功利取向和短線操作,以及草莓世代之不堪造就等,更時有所聞。但是,過度期許知識做為一種國力或經濟實力,恐怕也只是在同樣的功利思維中打轉。

沒有人會反對知識經世濟用的好處,但獨尊這樣的好處,卻使知識失去應有的完整價值。知識本身就是目的,而不僅僅是達成外在現實目的的手段。

出國前,本以為留學生都是基於對知識的一番興趣和熱忱,後來發現,前途或錢途恐怕才是首要考量。知識不但是一種名利工具,也是一種裝飾品。稍微唸了點書就驕氣十足。拼是很拼,卻是拼速度,拼卡位,拼人脈,拼學術積分。反倒在一些大陸學生身上,多少還看得到那種為知識而知識的素樸熱情。

之前聽說劍橋學生或學者很驕傲,但我看,那樣的「驕傲」恐怕遠遠不及台灣學生或學者的千百分之一。世上大概很少有像台灣這樣的社會:對知識本身完全不感興趣,對文憑虛名和地位等等,卻激昂熱烈到一種十分難以想像的地步,充滿虛榮和算計,以之為炫,以之為一種光宗耀祖的象徵。單純想唸書的人,總是佔極少數;知識不過是塊敲門磚,敲開功名利祿的大門。

所謂熱門科系,就是最有前途的科系,不外醫學、電機、資訊等。不但熱門,而且從中區分能力高低,歧視冷門科系。但在英國,這樣的歧視並不存在。他們當然還是會考量前途,但前途之外,仍以個人興趣為首要。

在英國,一個學生跑去唸比方說植物系,絕不會有人懷疑那是因為他考不上醫學系;人們會相信,那是一種個人性向或樂趣,不會在科系間區分能力高低。唸完博士後,許多英國學生並沒有去大學教書,反而從事其他非學術工作,人們也不會因此懷疑他能力有問題。但台灣絕不是這樣,肯定會說那是因為你在學界混不下。

台灣這社會就如一口井,天地小,價值單一,蝸牛角上爭長競短,不知許大世界。

在英國,曾進行一項科系評價調查,發現最受中學生推崇的科系是歷史,而最不受推崇的卻是醫學和資訊。我也曾聽許多人說過,研究蘇格拉底、柏拉圖、荷馬等古經典,是最被英國人認為「高尚」的科系,這在台灣等於說研究孔孟詩經山海經最受推崇一樣。台英兩地知識態度之差異,由此可見一斑。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以前的人唸書是為了自己的興趣和涵養,現在的人卻只想著市場價值或炫耀他人。但我相信,唯有為知識而知識,那麼,知識做為一種文化內涵或個人志業修為,方有可能豐富茁壯。考量前途無可厚非,但知識終究必須出於個人由衷的興趣和熱情。

生命親系譜 © 2002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