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動物進入神學與信仰–簡介「動物神學」

李鑑慧
原載: 新使者雜誌,第80期,2004年2月

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各種動物;在野外,在都市角落,在家中,或甚至在餐桌上,我們時時與動物接觸,但與我們同為神所創造的動物,牠們的痛苦與快樂,又在多少程度上進入我們的信仰與關懷之中呢?

現代人類過著舒適、安全、便利的生活,但是這些往往是許多動物犧牲生命或承受各種痛苦的結果。在飼養與屠宰的過程中,人們為了節省成本提高利潤,往往讓動物處於擁擠污穢的環境,或者給動物注射激素,使得他們以一種不自然的方式生長,產生各種不適與疾病,直到最後,送牠們到屠宰場,面對更多的恐懼與痛苦。

在實驗室裏,人類為了延年益壽、解除病痛,或只是為了滿足好奇心,製造學術升等論文,數以千萬計的動物就得承受各種煎熬難忍的實驗程序。不管是行為控制、剖肚切腦或提供組織器官。我們幾乎所有的用品,從皮飾到服裝,從化妝品到洗髮精,從沐浴乳到潔地靈,都有可能使用動物皮革或動物測試(比如把試劑滴入兔子眼睛以測試毒性)。

在軍事發展上,各種武器研發也都少不了讓動物身先士卒,或測輻射能量,或測試爆炸力及各種生化反應。另外還有我們太熟悉的流落街頭的動物,這些更是人類棄養行為所製造出來的。

總言之,人類生活牽涉到對動物系統性的壓迫與虐待。許多人也恰當地將人類所統治的社會,比喻為「動物集中營」。但是,動物並不會說話,於是這一切,不管是動物的整體處境或個別生死苦難,往往不為人所注意,甚少出現在我們的意識與關懷當中。

你當為不能自辯的開口(箴言三十一:8)

近年來,逐漸有許多基督徒與神學家,開始思索各種與動物相關的神學議題。這發展的趨勢,產生了一個新興的神學研究領域—「動物神學」。與生態神學、婦女神學、黑人神學等基進神學類似,動物神學對現實帶有強烈的關懷與批判。她希望反省過去少為人所注意的人與動物的關係,並進一步帶來思想上與現實上的改造。

就關懷層面而言,動物神學與生態神學有部份重疊處,如探索自然萬物的創造、人在自然界中的角色等問題,但是,動物神學則比較多關注「動物」本身,而非偏向「環境」整體。除了以神學觀點討論各種現實議題如動物實驗、素食、狩獵、寵物與流浪動物等等之外,動物神學也關心許多神學上的核心問題,比如動物的道德地位、動物受苦的意義、動物的靈魂與救贖、動物在神眼中之價值等。

在發展方向上,這個新興領域一方面檢討神學傳統中對動物的負面思想,一方面也積極在其中尋找珍貴元素,希望帶來一個新的、理想的人與動物關係。

在對傳統的批判上,神學家指出了造成今日動物處境的幾點偏差觀念與心態,主要包含了二元論、工具主義,以及人類中心主義等。長久以來,基督教傳統深受希臘亞里斯多德理性觀點影響,認為人與動物是截然二分的,人是有理性、有德性的動物,但其他動物則不具有心靈、理性或或靈魂,因此也不是一種道德主體或具有內在價值的生命。

聖奧古斯丁、阿奎那的主流神學傳統,也將位處自然階層中最低位置的動物之存在,視為滿足人類需求、供人驅使之用。如阿奎那所言:「萬物的秩序,是不完美的該供完美的使用」。在這長久以來支配著人類文明的基督教主流傳統下,人與動物的關係,於是一切都以人類利益為考量;人類也不將動物視為具有感受能力、尊嚴與權利的生命。在人類統管底下,動物於是由為神所眷顧的受造物,墮落成屬於人類所利用的「東西」、「機器」、「商品」、「資源」,只是一種「手段」或「工具」。

但是,這是否就是基督教傳統所承諾的世界呢?藉由重新闡釋聖經中幾個根本的神學概念如創造、盟約、人類的統管權柄、基督精神等,當代神學家也重新描繪了人與動物間應有的理想關係與人類對動物所應盡的義務。

共同的起源與盟約

首先,一個正面的動物神學提醒我們,人類雖然在神的眼中有著特殊的地位,但是在最根本的層次上,人與動物的命運是一體的。人與動物不但共同為神所創造,也同被納入神的救贖計畫當中。在創世紀,神曉諭挪亞和他的兒子說:「我與你們和你們的後裔立約,並與你們這裏的一切活物,就是飛鳥、畜生、走獸,凡從方舟裏出來的活物立約。」(創世紀九:8-10)故我們知道,神從來沒有將人以外的受造物摒除在祂的計畫之外。在神的眼中,所有的受造物也都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並為神所眷顧。如詩篇一四五:9寫道:「耶和華善待萬民,他的慈悲覆庇他一切所造的」;即使連小小的麻雀,神也是「一個也不忘記」(路加十二:6-7)。

神學家卡爾.巴特就曾這麼說:「人類的救贖和沉淪、歡喜和悲傷,都將與動物禍福與共…動物跟人類將共同參與這盟約,分享這允諾,以及承擔那籠罩著這允諾的陰影。」如果我們對物物相連、禍福與共的生態與社會關係能有所洞察,那我們也將會對人與動物同被創造、同享盟約的命運共同體關係,有著更深刻的體會。這層關係,將不會是一個單方面壓迫、消滅另一方的關係,而必須是一個萬物合好、共存共榮的關係。

管理的權柄

「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裏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創世紀一:28

創世紀中,神所授與人類統管萬物的權柄,常被用來合理化人類對自然萬物的為所欲為、予取予求。這也在實質上促成了人類今日對動物的種種「獨裁」與「高壓」政策。但是,包括生態神學家在內,近來已經有許多學者對這權柄的本質,重新提出檢討。多數神學家認為,這權柄並非是一種不受道德約束的關係,而應該是一個能夠符合神的旨意的關係。如果神眷顧著所有活物,祂的慈悲並覆蓋一切,則神也不會希望祂所指派的管家,扮演著霸道、專制的獨裁者角色。

針對人類對萬物的管理權柄,當代重要動物神學家安德魯.林基(Andrew Linzey)也建議我們應該以基督論來思考這一層統管關係。他認為,人類既受託看顧所有活物,即該揣摩神之旨意,並且效法基督之精神來對待動物。這個代管的職責,除了不應該違背正義、慈愛等基督教基本精神,更應該積極揣摩基督的精神與統管本質,也就是:那最高的要服事低的、那為首的要為人後。只有當我們能夠以基督為榜樣,我們才能真正善盡神所授與人類掌管/服事萬物的職任。

基督與動物

在動物神學的研究上,基督本質是個格外重要的主題。在基督身上,安德魯.林基看到動物無辜受苦的本質,也看到值得我們追隨的寬愛典範(Generosity Paradigm)。他強調,基督不但無辜地承擔了世人的苦難,基督在世時所特別關切的也是社會中乏人援助的弱勢族群,如老人、小孩、妓女、痲瘋病患、瞎眼者等。故我們若嚮往基督精神,願意與基督同工,自然應該與備受壓迫、無人關懷的動物族群站在一起,對抗各種殘酷與不義的人類暴行。

學者包克漢(Richard Bauckham)也指出,雖然耶穌並沒有直接提到人們應該如何對待動物,但我們若能在猶太傳統下解讀耶穌言行,就能明白耶穌的精神乃是與猶太傳統中的基本精神一致,那就是:我們基於憐憫心,有義務讓所有活物,包括人與動物,免除不必要的痛苦。

於實踐中創造

動物神學同時也是一個由實踐中產生的神學。在歐美國家,自十九世紀至今,持續有著自發性的慈善與改革運動,關心受虐動物。這些動保先驅,大多秉懷著基督教慈悲的精神。他們認為,關心動物及阻止殘酷對待之,乃是基督徒最基本的職責。他們組織結社、向國會陳情立法保護動物,也直接照顧、救援動物—不管是傷痕累累的負重驢馬、或是饑寒交迫的流浪貓狗。在對動物漠不關心、充滿鄙夷的年代,他們也承受著眾人的輕蔑與恥笑。但是,時至今日,這些信徒在行為事蹟上所立下的典範,不但已經成為歷史上可貴的一頁,更是動物神學發展上重要的信心與力量來源。

讓動物進入神學、信仰與生活

如同安德魯.林基所說的,基督徒接著花了許久時間,才終於學習到:我們不可能一方面愛上帝,一方面又將女人、有色人種視為次等人類。動物神學在根本上所讓我們明白的也是一樣:我們不可能一方面愛上帝,一方面卻又漠視、憎恨造物主所創造的動物。

今天,我們不但迫切需要關懷在各個角落受苦的動物,更需要讓自己由人類自我中心主義與狹隘神學觀點中解放出來,只有當我們能把眼光和情感擴及到所有受造物,並且不吝惜憐憫所有有感受能力之生命時,我們才有可能正確領悟神的眼光和計劃,進而理解神學之本質。

而我們所能做的第一步,就是讓我們曾經忽略的動物進入神學、進入信仰,並讓我們與動物重新合好。

延伸閱讀:

Andrew Linzey and Tom Regan, Animals and Christianity: A Book of Readings, London: SPCK, 1989.
Andrew Linzey, Animal Theology, London: SCM Press, 1994.
Andrew Linzey and Dan Cohn-Sherbok, After Noah: Animals and the Liberation of Theology, London: Mowbray, 1997.
Andrew Linzey, Animal Gospel: Christian Faith as Though Animals Mattered,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1998.
Andrew Linzey and Dorothy Yamamoto, Animals on the Agenda, London: SCM Press, 1998.
Stephen H. Webb, On God and Dogs: A Christian Theology of Compassion for Animal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Robert N. Wennberg, God, Humans, and Animals: An Invitation to Enlarge Our Moral Universe, Cambridge: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2003.

生命親系譜 © 2002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