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者圈」下的台灣面貌

轉載自: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2005. 6. 13.

(http://www.lihpao.com/article.pl?sid=05/06/13/2134200&mode=thread)

【左看】 無法供養的未來

文 樂熹薇/社運人士

未來台灣只會有兩種人,一種是不僅吃得飽,而且吃得好;另一種,則是吃不飽,但也餓不死。前一種,據說叫做「贏者圈」,而後者雖未明講,但我們都知道,那叫做「缺乏競爭力」者。

流浪教師,在社會主流的認知中,屬於後者。不光如此,散見於政府機關、私人企業的約聘僱與派遣人員,為一口飯在高度彈性化的就業市場中汲營者,早已被摒棄在「事業成功」的台階前,過著有一頓沒一頓,甚至不敢奢望休假與退休的日子。

美國政治學者Easton認為,政治是價值威權性分配的過程。當阿扁再次聲嘶力竭強調自己是三級貧戶出身,卻不吝惜地在其小犬文定日,毫無顧忌地炫耀財富,阿扁以自己的「成功」,直接向勞苦的台灣人民訓誡著,「有錢就該這樣花,誰叫你沒錢」的統治階級哲學,絲毫不隱諱。

胡蘿蔔高吊在遠方,失業危機、競爭力不足的大棒亦不斷鞭打著,黑手變頭家的白日夢已遠,進入彈性化時代,就連一份稱為「正職」的工作都難以企求,一代又一代,貧窮與富裕成為身分標籤的世襲制,「追求卓越」成為社會某一小撮人的專利,雖未明言,卻是劣質資產階級民主政治許給台灣人民未來殘酷的承諾。

【右看】 贏者圈思維的毒害

文 林水秀/政治觀察人士

近幾年來,隨著社會貧富差距不斷加劇,社會問題逐漸增多,不到10年光景,「全球化」對社會產生的極化效應已充分顯露;可是社會並未開始進行省思,資本主義渦輪對社會最起碼的公平所起的風暴!

我們不妨細看,現下社會高唱入雲的抓緊機會,以期躋身「贏者圈」的論調,已成為叢林法則中的最後贏家。所謂的「贏者」,泰半都是政府做多下的結果:當年行政院開發基金投資台積電,以及現在補助台灣高鐵,金融業2﹪的營業稅,甚至教育部頒訂的「卓越計畫」,莫不是政府這一隻「看得見的手」將資源集中於少數特定團體,至於成果會不會澤及廣大公民,天知道!

「贏者圈」在政府刻意的政策利多下開展,隨時擁有更多的機會與資源;相形下,未能被「關愛的眼神」所關照到的社會大多數群體與個人,即便自身具備能力,想方設法增加自己的競爭力,卻於中壯年時因不同緣故失業,竟至淪落為產業後備軍,甚至歸納為「自然失業」的怯志者,自裁,每每成了最直接、也是最常見的絕望表現。

根據調查,我們社會每日有10人自殺身亡,大學新鮮人初次就業平均敘薪尚不及10年前的水準。贏者圈的思維,恰是將社會中一切的不正義合理化的表現,是比「競爭力」更猛烈的意識型態毒藥!

生命親系譜 © 2002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