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有沒有倫理思想?—回應費昌勇教授

陳真 2000. 11. 5.

Part I:

在胡適安排下,羅素曾在北大講學一年,學生組了個「羅素思想研習社」,邀請羅素參加。羅素事後回到宿舍,碰到胡適,抱怨失望。他說,學生問他一些很奇怪的問題,讓他粉尷尬,比如問「什麼是真理?」(What is truth?)胡適聞言大笑,開玩笑說,羅素應該學禪師的教學方法,當場給那學生一巴掌,他就馬上能明白什麼是真理了。羅素聽了覺得很好玩,頻頻點頭稱是。

「什麼是真理?」,這問題當然可以問,只是不知所云。問的人得先說清楚他究竟是要問些什麼,因為「真理」這字眼太「大」了。而且,西方哲學上真理(truth)一詞,跟口語中的「真理」,完全是兩碼子事。

「動物有沒有倫理思想?」差不多也是這樣一個問題,問的人得先說清楚他在問些什麼。可是,當他一旦說清楚之後,實際上他也已經回答了自己的問題。就好像問「動物會不會談戀愛?」一樣,如果你指的是寄卡片、送鮮花、潑硫酸之類,那麼動物當然不會談戀愛,但什麼是「談戀愛」呢?這字眼太「大」了。

「倫理思想」也一樣。它不是一種明明白白的東西,它是一種人為概念,它的內涵是「我們」所「決定」;換句話說,是我們「先」決定好要不要派給動物一個「道德主體」(moral agent)的地位,「再來」找理由。因此,這樣的「理由」,實際上並不是什麼理由,而只是把當事人原有的「信念」(belief)繞個圈子「再說一遍」而已。就好像我問「黑炮為什麼能翻山越嶺?」,若你回答說「喔!因為它是一顆棋子!」,這樣的回答,其實有答等於沒答,只是繞圈子。

不過,我們不必為我們的信念之缺乏「理性基礎」感到尷尬,因為它本來就沒有個「基礎」。不要說道德,即使知識又何嘗不是如此。比方說數學,我不知道據以繁衍出這麼多數學體系的「基礎」從哪來;我不知道為什麼一加一等於二,我不知道為什麼圓心到圓上的距離都等長,我只不過是這麼「信」而已。我不說我「知道」,而說「信」,因為我沒辦法給它一個「不是繞圈子的」(non-circular)理由。對此,我沒有一絲遺憾,因為事情本來就是這樣。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安眠藥吃了會想睡覺。當然,我可以從生理學、神經生物學等等給你各種「答案」,但這些答案其實都不是答案,而只是邏輯上的「繞圈子」。如果你一再追問,最後還是會有個神祕終點,你將答不上來。

科學事實不但有其極限,更無法回答「價值判斷」的問題,就好像我無法透過研究一朵花的物理化學結構或生物組織來回答「為什麼我會喜歡這朵花」。

讓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感情的事,仍然只能用感情的方式來理解,所謂倫理、美學、宗教等等,是個邏輯和科學管不著的世界。

至於動物,比方說一隻狗,有無「倫理思想」,或者說有無某種感情,這不需要問柏拉圖、蘇格拉底,更不必請科學家來開腦剖腹驗 DNA,你只要仔細看看牠的眼睛就知道「答案」了。

Part II:

至於費教授對動物行為的「十點科學觀察」,我也大多不認同。比方說第四點觀察,費教授說:

「狗的思想不會轉彎」,所以,「我們要注意勿餵狗生肉,否則有一天當牠舔到你的血,會發現你也是牠的美食」。

我很懷疑有人養過這麼恐怖的狗。費教授究竟遇到了些什麼樣的狗?狗咬人我相信,但狗會吃人的很少吧?

費教授又說:「其實狗根本不懂何謂交情,即使你固定餵牠,但當你手上無食物或牠另有目標時就不理你,反之如果你手中有食物牠一定會聽你的。」

我也不認為這是一個正確的「科學觀察」,至少我還沒見過這麼「現實」的狗。我真納悶,費教授就算沒有自己養過狗,也該看過別人家的狗和飼主之和樂融融吧?難道這不是一種普通常識?

另外還有一些邏輯矛盾,比方說,費教授一直強調狗的世界沒有「道德」這回事,可是,費教授卻又一直批評狗如何如何「不道德」。如果狗根本不懂得「道德」這回事,那麼,牠又怎麼會「不道德」呢?

同樣地,狗如果如費教授所說沒有心靈,一切都只是「中性」、「機械化」的「行為」,那費教授又憑什麼能一直對狗做種種「心理分析」?比方說,費教授說「狗很計較地位」、「最典型的巴結行為」、「討好主人」等等,可是,「巴結」、「計較地位」、「討好」等概念,難道不是一種道德或心理學詞彙?

也就是說,費教授如果要對狗做這麼多負面道德指控,難道他不是得先承認狗擁有「巴結」、「計較地位」等等道德、心理學概念?

費教授似乎還有一些多餘的憂慮。比如他說:「公狗可以與牠的母親性交而不覺可恥,如果人與動物有相同之倫理地位,將會助長當前台灣社會性氾濫與亂倫的藉口。」

這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詞。提倡動物權會有這麼恐怖的後果嗎?太誇張了吧!而且,同樣地,如果費教授一直要強調狗的世界根本沒有感情和道德這回事,那為什麼又能用「不覺得可恥」這樣的道德譴責來罵狗呢?

費教授甚至說:「人與動物最大的差異就是人類有『愛』而動物沒有。」這當然是我和他最大的認知差異。不過,這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因為這問題根本沒有「對錯」,因為它本來就不是一個「科學問題」。不過,費教授在第十點科學觀察裏卻又說:「養狗一定要花時間陪牠,否則其行為會出現問題,敏感的狗甚至會罹患焦慮症。」

問題是,如果一隻動物需要有人「陪」才不會得「焦慮症」,那不就表示牠擁有一種需要感情滋潤的「心靈」?一種生物,擁有這樣敏感的心靈,怎麼會「沒有愛」、「沒有感情」呢?沒有人陪就會得「焦慮症」,這不就已經承認牠不但有個「心靈」,而且這個心靈還十分細膩敏感嗎?

我無法理解一邊說狗沒有心靈,一邊又說牠會得焦慮症是什麼意思,太玄了。比方說,我相信我的電腦根本沒有「道德」或「感情」這回事,前幾天它中毒了,既不會慘叫,也不知道「害怕」(會怕的是我),對我這個主人甚至一點「歉意」也沒有;我放著不理它,它更不會得「焦慮症」。為什麼?因為電腦沒有心靈。這時候,你可以說它「根本沒有感情」、「沒有愛」,可是,狗是這樣一種機器嗎?

再說,一個生命如果根本沒有愛、沒有感情這回事,牠會這麼迫切需要感情、需要陪伴嗎?一隻小昆蟲,也許吃飽了就沒事幹了,整天嗡嗡嗡飛來飛去,應該不會覺得「無聊」才對(我猜的啦),可是,狗是這樣一種「單純」的生物嗎?

我對費教授有這麼多的不認同,但我蠻能認同他的結論:「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痛苦」。

生命親系譜 © 2002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