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怎麼可以吃鴿子?

這篇本想也貼在對方版面上(http://blog.webs-tv.net/tonyblue),可是得先登入,這我就不會弄了。

============

貓怎麼可以吃鴿子?

陳真 2005. 4. 24.

你好,我在 google 裏用一些中英文關鍵字長期訂了一些新聞追蹤,所以就連到你這邊來。看了你寫的有關 “kusturica” (http://blog.webs-tv.net/tonyblue/article/90423)和 “bregovic” (http://blog.webs-tv.net/tonyblue/article/88477)的兩篇文章,內容很豐富,版主想必也喜歡他們的作品。我對他們剛好也有點了解,順便補充一些。

你說:

「庫斯杜立卡最近還因為英國電檢官員認為他的新作《Life is a Miracle》中出現了一隻死鴿子,死狀太慘,會傷害觀眾情感,所以要求他剪掉那兩秒鐘的鴿子特寫畫面,他氣得不得了,不但不肯剪,還大罵官員荒唐,他說戲裡面的鴿子是買來的死鴿子,不是被劇務人員活活打死才拿來拍戲的,他沒有傷害生靈,官員是只見秋毫,不見?薪,如果非要剪這兩秒鐘畫面,他寧可把電影撤離英國,不賣給你們,不在英國上映總可以吧!」

這段話與事實有點出入。英國「新聞局」並不是因為kusturica 的《Life is a Miracle》中「出現一隻死鴿子」的「特寫畫面」,「死狀太慘」,所以才要剪片。剪片理由很荒唐,原因是電影裏有隻很惡劣的貓,藉著注視,把一隻鴿子給催眠,準備吃掉(但沒有吃);英國紳士淑女們反彈的是:貓怎麼可以吃鴿子?!太殘酷了!

這鴿子並不在原來拍片計劃中,事實上是死在路邊的一隻鴿屍,剛好被 kusturica 看到,於是就撿來拍這一段。鴿屍不是「買來的」,而且只是短短兩秒的長鏡頭,一閃而過,不是什麼血腥「特寫畫面」,而是很有趣的一個小鏡頭而已。(我看過這電影兩遍了)讓kusturica 很不爽的是英國人的偽善。這點我倒深有同感,常想吐。

一位英國記者拜託他不要因此把這部電影撤出英國,那位記者說,「你不知道像鴿子這樣的事在英國有多麼敏感!」但kusturica堅持不剪,他說:「我絕對不為這混蛋剪我的電影,難道這鴿子是他扶養長大或怎樣?」「我喜歡你們的肯洛區、你們的足球以及勞工階級,但我不相信你們偉大的英國文化將因為一隻東歐的鴿子而受到傷害。」

他很會罵人,還回了一封信對英國電檢官說:

「我真的搞不懂,這鴿子早就死了,我們在路上剛好看到牠。從沒有一個電檢官有意見,你們英國人到底有什麼毛病?你們殺害了數百萬印度人和非洲人,但你們卻因為一隻死掉的塞爾維亞鴿子而抓狂?你們如此熱愛我們塞爾維亞的小鳥,讓我很感動,但你真的是頭殼壞去,我永遠都無法理解你們到底有什麼毛病。」

kusturica 很左傾,對英語世界很感冒,特別是英美這兩個整天「解放」別人的國家,更讓他睹爛。他甚至也不喜歡他的電影或樂團在英語世界演出。kusturica 基本上是個很言行一致的藝術家,不像許多「號稱」左派人士,一邊喊漂亮口號,一邊大搞商業賺大錢(最典型的如拍《華氏 911》那部大爛片的michael moore,連「反資本主義」演講都能賺進上億演講費,並且為自己之「有辦法」而沾沾自喜。)

kusturica 是一個很忠於自己信念的人,這也是為什麼他一直不希望他的樂團到英國來演出的原因。幾年來,他的樂團已經密集巡迴演出大半個地球,就是不肯到美國和英國。是不是有一天會來我不知道,但他說過,他很不喜歡英語世界那種文化和唯我獨尊的霸道性格。

他去哥倫比亞大學教過兩年書,主要是因為南斯拉夫政局混亂以及隨之而來的內戰(kusturica 把這一切全歸疚於美俄兩國之刻意惡搞)。安排他去哥大教書的就是《飛越杜鵑窩》的導演 millos forman,他也在那教書,之前和kusturica 都是捷克電影學院 FAMU的同學,兩人私交很好。

但kusturica 教了兩年書後就辭職,他說他不喜歡美國那種視藝術如無物的商業氣息,更不願在美國繳稅,他說「我怎麼可能繳稅給美國政府,讓他們用飛彈來炸我的小孩?」

還有,你說:「因為電影不留情面地指責同胞相殘的醜陋人性,使得庫斯杜立卡和他(bregovic)備受同胞批判,一度對外宣稱說要息影,不再拍新片了。」

這段敘述也有出入。事實上,那是因為一些法國「號稱」左派的知識份子,攻擊《地下社會》這部電影藉著溫情包裝「統派」思想(「大南斯拉夫主義」),並「污衊」反抗人士,把他們全描述成騙子。被攻擊的只有 kusturica,而 bregovic從來都不曾被攻擊。他是配樂,怎麼會攻擊到他?

還有,你說:kusurica 和 bregvic 兩人,「在合作《地下社會》之後都有心力交瘁之感,所以各謀出路,庫斯杜立卡自己另外組了一隻樂團─「無煙地帶」(No Smoking)樂團。」

事實上,他們兩人之不再合作,並不是因為什麼「心力交瘁」,而是公開決裂。決裂原因在於,bregovic經常抬舉自己的音樂,「故意」忽略音樂的電影出處或靈感來源,獨尊個人原創性和獨立性。kusturica對此很不滿。究竟誰是誰非,沒有多少資料可談。但依我的「近距離」觀察了解,bregovic 這人似乎極想「成功」,渴望名利雙收,屬於那種「事業心」很強的人。他有藝術家的才華,但沒有藝術家的浪漫性格。所以,我是站在kusturica 這邊,雖然bregovic 的音樂我全部都買。

還有,《no smoking》樂團並不是兩人決裂後才創立,事實上它已成立二十六年,成立於1980 年,創立者是 nelle karajiic,也就是目前那位主唱。它是南斯拉夫一個最著名樂團,帶有強烈反叛性格,唱片大熱賣,是南斯拉夫青少年的一個崇拜圖騰。後來因為得罪政治當局而遭封殺查禁,整個樂團差點解散。1986年,原班人馬又聚在一起,重新出發,依然大紅大紫。內戰爆發前夕離開塞拉耶佛,成為一個世界性樂團,所到之處,人山人海,場場爆滿。

該樂團與過去並沒有兩樣,差別只是在於成員稍有不同,比方說打鼓的現在變成是 kusturica的兒子(《Life is a Miracle》裏那個身材魁梧的軍官),kusturica 自己則仍是吉他手,karajiic 一樣是團長兼主唱(《Life is a Miracle》裏那個瘋瘋顛顛的匈牙利人)。

你說 bregovic 六月要來台灣演出,我建議大家去聽。如果沒錢,不妨提著褲子去當舖一趟。我向來不聽音樂會,但bregovic 《婚喪喜慶》(《the weddings and the funerals》)樂團的演出卻讓我砸下重金,去過三次(全在英國)。《no smoking》的演出也去過一次,而且還是特地從英國跑到法國,然後坐火車到一個很鄉下的地方,一路上千辛萬苦,終於才找到那麼偏僻的一個法國東南部小鎮。就在路邊搭臺演出,兩旁是竹林藤蔓,雜草叢生,很酷。

bregovic 的音樂當然要比《no smoking》好。記得bregovic的團員每次提著一隻小喇叭出場,吹起《地下社會》的音樂時,不過只吹了兩個音符,觀眾顯然都很內行,馬上聽出是《地下社會》的音樂,全場就會立刻陷入一片瘋狂,男男女女全擠到舞台前狂歡作樂,跳起《地下社會》裏那達莉跳的那種奇怪的舞。我生性呆板羞澀,不會跳舞,但也不落人後,跟著大家一起衝到台前看熱鬧。

法國人更熱情,kusturica一出場,觀眾幾乎沸騰,我都還很擔心會發生暴動說,因為連阿公阿媽都衝到台前熱舞。舞台四周保鏢密佈,只差沒有派出鎮暴部隊。

生命親系譜 © 2002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