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誠騙人 最有效的戰爭新武器
文/楊照
前兩周寫了關於美日過去歷史恩怨的回顧,尤其是談到了被壓抑的太平洋戰爭經驗,以及美國決定對日本動用核子武器的考量。兩位熱心的讀者,透過不同的管道,傳給我同一篇在網路上流傳的文章──質疑美國在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的真實性。
這篇作者署名「龍生」的文章很長。文中仔細論到了幾方面的疑點,再以肯定揭發內幕的語氣,宣告:「美國從來沒有在日本本土投放過原子彈,在廣島和長崎投放原子彈的事件是一場騙局,那祇是美軍進行的一場非同尋常的資訊戰和心理戰,一次非常成功的『轉戰爭』。」
照作者「龍生」的說法,事實上在長崎投下的,祇是B-29所載運的一般凝固汽油彈,轟炸真正造成的死亡人數祇有不到300人。可是美國總統杜魯門卻煞有介事地召開記者會,宣布「長崎消失了」,而且還公布了核彈爆發的影片。但事實上影片裡拍攝記錄的,是人類史上第一次原子彈爆炸──在新墨西哥州試爆成功時的影像。
全世界、包括日本國民都被騙了,日本因而被嚇得趕緊投降。不過事後日本政府知道了真相,但是他們卻寧可和美國一起保守這個秘密,因為這樣一來,日本就可以繼續凸顯其「唯一曾經被原子彈襲擊國家」的身分,以「受害者」的姿態出現在國際舞台上,來避免別人對於他們戰爭責任的追究。
虛假、恫嚇式的戰爭新科技
看這篇文章,我完全沒有被說服,祇覺得荒謬與無奈。廣島與長崎所遭受到的破壞,有太多太多的記錄與證據,參與在美軍原子彈攻擊計劃裡也有太多太多的人,這些人與這些證據,多到不可能被任何單一陰謀所操控、捏造。這是基本常識,如果真要如「龍生」說的那樣,搞大陰謀大騙局,美國方面得動用多少人,短短幾天內多少人會接觸到這個陰謀騙局的真相,怎麼可能他們統統都保持沉默,在戰爭結局後半世紀中卻沒有揭露這段秘辛?更荒謬更可笑的是日本民眾日本政府有可能去捏造得出廣島原子彈紀念公園方圓數里內焦荒的廢墟嗎?
讓我無奈的是,有人可以相信,進而去散播這種陰謀論,用意顯然在進一步指控日本,可是用這種歪曲歷史、否定歷史的方式來指控日本,又怎麼能怪人家否定「南京大屠殺」的存在呢?說原子彈是假的邏輯,每一分所謂「懷疑」,每一步虛偽的「推論」,幾乎都和日本右派質疑、否定「南京大屠殺」的扭曲推論,如出一轍,都是對於人類基本記憶與基本智力的最大侮辱。
歷史上不是沒有存在過虛假的、恫嚇式的戰爭新科技。虛假的、恫嚇式的戰爭新科技,也不是沒有發揮過作用,然而原子彈卻不在此列。原子彈確確實實被發明了,原子彈確確實實被投下去了,美國確確實實以報復性的轟炸行為屠殺了許多日本平民,廣島、長崎之外,東京在內的其他大城也都遭到燒夷彈的反覆襲擊,這裡面沒有可供懷疑的空間。
「星戰」揭開冷戰結束的序幕
最近歷史紀錄中,最有趣最值得探討的武器科技,當屬80年代美國總統雷根提出的「星戰計劃」。「星戰計劃」原名是 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ne,基本構想是在美國上空布置一個防禦系統,具備預警能力,提早探測出敵人飛彈的彈道,然後用更快更準的飛彈或鐳射予以攔截,在空中就將敵方飛彈予以摧毀。
「星戰計劃」具有兩個重要特色,第一,計劃構想符合常識想像。常識告訴我們,美俄雙方當時的巡弋飛彈雖然射程很遠,可以從各自勢力範圍內的基地,或由海軍潛艇自海底發射,直襲對方的政治、軍事、工業核心區域;不過射程遠的結果,也就意謂著飛彈發射到擊中目標,有頗長的一段飛行時間。
常識告訴我們鐳射能夠傳遞巨大的能量,而且在空間中以直線進行,不會渙散。
常識告訴我們:越來越強大的電腦運算力量,可以讓飛彈的飛行越來越準確。在依照常識想像充分發揮拍出來的科幻電影裡,飛彈對擊、鐳射亂飛的景象,在外太空黑暗靜寂的底色上熱鬧搬演,深入人心。所以從常識角度出發,沒有道理不把這種技術用在飛彈防衛上。這也是為什麼整個計劃後來會被媒體冠以「星戰」字眼的主要原因。
「星戰計劃」的另一個特色是它如此聰明、巧妙地解決了冷戰核武恐怖的僵局。
「星戰計劃」提出之前,冷戰期間大家最熟悉的是「互相毀滅」的策略。美蘇雙方製造、儲藏的核子彈頭不斷增加,已經增加到毀滅地球好幾次的程度了。那為什麼還要繼續競爭製造核武呢?因為當時戰爭的最高戰略原則是「第一擊後的恐怖報復力量」。雙方都追求第一擊就要能完全摧毀對方、完全癱瘓對方報復武力的絕對優勢;然而同時雙方也都要努力確保,自己擁有敵人無論如何不能在第一擊中就完全消滅的報復還擊力量。
如果掌握了第一擊的絕對優勢,當然也就掌握了發動戰爭的主動權,也就能夠屈服對方予取予求。終冷戰之世,美國和蘇聯都沒有辦法取得這樣的絕對優勢,於是競爭就落到了防禦性的層次,要多造多儲核子彈頭,而且還要盡可能分散彈頭和長程發射器,讓敵人清楚己方的強大報復力量,如此才能防堵任何一方輕舉妄動。
可是當核子彈頭威力大到祇要引爆其中一小部分,就足以真正毀滅國家、甚至毀滅地球時,恐怖平衡就越來越恐怖。沒有人有把握完全不出任何意外,不會有無法控制的因素,莫名其妙就啟動了祇有地獄可堪比擬的核武大戰。
「星戰計劃」跳脫了這個邏輯,首先是拒絕接受核子飛彈無法阻卻的前提。「星戰計劃」直接針對來襲的飛彈,目標在飛彈造成任何財產、人員損失之前,就在天空中將之解決掉。這樣一來,毀滅報復的概念,就不再是戰略指導原則了,病態瘋狂的核武競賽就有了解套出路的希望。
做為一種概念上的創舉,「星戰計劃」實在是項傑作,再加上被封為「偉大溝通者」的雷根總統大力宣傳,「星戰」一時披靡,寫下了冷戰的新頁,事實上也揭開了冷戰結束的序幕。
除了雷根,沒有人真的相信
不過做為國家防禦計劃、國防核心建軍方案,「星戰」有個致命的缺點──常識想像上有道理的東西,在科學上不見得同樣有效有意義。「星戰」是個在技術上、規模上,以及財政投資上都完全不可行的案子。技術上,不祇是美國,全世界的科學研究水準距離要造出「星戰」體系,還很遙遠。「星戰」系統要真能運作,必須在太空架設鐳射武器、反射裝置等等,但現實上,人類連維持簡單的太空站都還手忙腳亂。「星戰」真正要能在美國上空防護得滴水不漏,其規模遠超過全世界工業總產值,美國最富有,也支應不起這樣的開銷。然而「星戰」如果有漏洞,那麼顯然雙方在報復恐嚇方面的準備就不可能停止。
即使在白宮裡,除了雷根總統自己,沒有人真正相信「星戰計劃」。國務卿舒茲、國防部長溫伯格、國家安全顧問麥克法蘭,全都對「星戰」投了反對票。可是常識豐富、專業知識卻嚴重不足的雷根總統,在「星戰」上義無反顧決定相信常識、棄絕專業。近80歲的老人,固執起來還真是固執。
在雷根總統的堅持下,「星戰計劃」上路了。上路之初,沒有什麼實際的事好做,精神、資源於是都花在計劃、宣傳「星戰計劃」的光明前景上。
別忘了,那也是「星際大戰」、「第三類接觸」等科幻電影在美國大賣特賣,史匹柏和喬治盧卡斯聲名大噪的時代。「星戰」的假想國栩栩如生地在媒體上反覆出現,弄得美國大眾議論紛紛。雖然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對「星戰」抱持從審慎質疑到嗤之以鼻的態度,一般大眾還是感染到其中的高度未來性。
就在這時候,最戲劇性的事,發生在離美國幾萬公里外的地方。蘇聯的科學家仔細研究了「星戰計劃」,對當時的蘇聯領袖戈巴契夫提出了詳細的研究報告。在報告中,他們以驚慌的語氣,對雷根的夸夸大言,幾乎照單全收。蘇聯科學家們斷言:「星戰計劃」可能在20世紀結束前,使得蘇聯擁有的飛彈投擲技術,全都過時無效。
後世史學努力想解釋,蘇聯科學家為什麼如此輕易就被美國宣傳欺騙了?他們找到幾個可能的原因。第一是在戈巴契夫的政改下,蘇聯科學家終於有機會接觸到美國社會的實情實貌。他們所見到的,和原本想像的,有那麼大的差距!他們看到美國的富裕,社會上普遍應用的科學技術,當然也看到了好萊塢騙死人不償命的壯麗幻影,他們當然傾向於高估美國的科學水準。
第二是戈巴契夫已經表明與西方和解的基本態度,在俄共一元領導及秘密整肅的傳統影響下,人人都要看風頭、揣摩上意,無可避免地誇大了與過去蘇聯意識型態最不相容的部分,藉以向戈巴契夫輸誠表態:「我們不受過去拘執,是真正和你在一起改革的好同志。」
第三個可能的原因是基於對蘇聯自身宣傳運作的理解,蘇聯科學家注解了美國科學家對「星戰」的負面評估。在他們的思考模式裡,哪有科學家這樣公開澆領導人冷水的?美國科學家越不說好話,蘇聯科學家就越懷疑這中間藏著個大陰謀,想要騙蘇聯掉以輕心的大陰謀。
換來蘇聯和平的實質保證
最戲劇性的一幕,出現在1986年10月。雷根和戈巴契夫在冰島的首都雷克亞維克進行限武高峰會談,會談進行得不算順利。然而在一般媒體無法採訪的秘密會議上,戈巴契夫突然提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美方萬萬想不到,當然也就無從沙盤推演起的徹底限武計劃。祇要美國願意承諾停止「星戰計劃」的部署,蘇聯願意和美國同步在10年內,將所有既存的核子武器全部銷毀。
美方簡直不知該如何回應。戈巴契夫方面的論點清晰而簡單:既然「星戰計劃」10年內可以讓蘇聯核武打不到美國,那麼蘇聯繼續留著這些核子彈頭也就沒啥意義。然而如果等「星戰」完成,變成美方有辦法攻擊蘇聯,蘇聯卻無法還擊,這樣也無助於和平,還不如趁早先解決掉核彈頭的問題。這樣美國等於是祇犧牲一個空洞、還沒有內容的「星戰計劃」,就換到了蘇聯和平的實質保證。
這個提議,美方知悉內情的幕僚都傾向於應該接受,他們知道蘇聯顯然被雷根優異的演技給騙過了。「星戰計劃」不必再多花錢,而且反正也很難成功,這樣的交換,以空換實,的確划算。
祇是千算萬算,沒算到雷根的強烈反對。因為他不是在演戲,他的的確確相信「星戰計劃」,相信「星戰計劃」完成後,可以讓美國凌駕蘇聯,單獨成為超強。
為什麼要放棄超強的機會,維持和蘇聯在都沒有核武的情況下,平起平坐!
雷克亞維克會議,最後沒有得到那麼戲劇性的結果,要不然冷戰會提早3年結束。不過這樣一場談判,雙方已經都開始在舊的恐嚇、報復思維之外,尋找別的出路,這點依然必須歸功於「星戰計劃」的刺激。
至於「星戰計劃」本身,後來就凋零了。蘇聯方面,因為被流放的科學家沙卡洛夫回到莫斯科,對戈巴契夫說了真誠的實話,戈巴契夫恍然大悟,再也不相信「星戰」的神奇妙用;在美國,「星戰」更是每下愈況,雷根卸任後就乏人問津。
於是,「星戰」曾經是那麼具有威脅效力的政治武器的一面,也就湮滅不彰了。
而那位當過好萊塢明星的總統,他演過最成功的一齣戲,正因為他不知其為戲而震懾了對手蘇聯的精彩表演,也被不公平的忽視了。
dufy
發佈日期: 2005.08.12
發佈時間:
下午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