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須知:* 欄位為必填,但Email 不會顯現以避免垃圾郵件攻擊。留言時,系統會自動轉換斷行。

除網管外,留言需經後台放行才會出現。絕大多數人留言內容不會有問題,但實務上無法把大家全設為網管,以免誤觸後台重要設定,還請舊雨新知見諒。

寫下您的留言

 
 
 
 
 
644 則留言。
陳真 發佈日期: 2005.05.09 發佈時間: 上午 10:52
廣告時間:Bregovic 終於來了!強力推薦!

時間是 2005. 6. 5. 地點:台北國家音樂廳。訂票專線:02-33939888。

陳真

p.s.:Bregovic 其實應該翻譯做布雷高維奇,不是布雷高維克,就好像Kusturica應翻做庫斯杜立查,不是庫斯杜立卡。
==================
http://www.paol.ntch.edu.tw/magazine_open.asp?catid=7969&magazineid=160


電影裡的吉普賽式音樂漫遊

電影配樂作曲家哥倫.布雷高維克

五月號《PAR表演藝術》雜誌(2005)

文字 黃香瑤 特約撰述

巴爾幹音樂家哥倫.布雷高維克,把歷史攸遠、氣質神秘的吉普賽音樂,融合世界各地多樣的音樂旋律,為電影《流浪者之歌》、《瑪歌皇后》、《地下社會》、《亞歷桑納夢遊》打造了迷人的氛圍。六月初他將率領樂團來台演出,讓台灣觀眾有機會領略吉普賽風的迷人情韻……

--------------------------------------------------------------------------------

哥倫.布雷高維克(Goran Bregovic)是今日世界上最知名的巴爾幹音樂家。而讓他的音樂可以遠渡重洋、銘刻人心的,則是他為多部電影打造的迷人氛圍:《流浪者之歌》、《瑪歌皇后》、《地下社會》、《亞歷桑納夢遊》中,吉普賽音樂與世界各地旋律的共舞或獨舞。

布雷高維克一九五○年三月廿二日出生於賽拉耶佛,就像合作默契深厚的導演艾米爾.庫斯杜力卡(Emir Kusturica)一樣,出身也反映了南斯拉夫多種族的層次紊雜,布雷高維克的父親是克羅埃西亞人,母親來自塞爾維亞,妻子則是回教徒。

《流浪者之歌》打開電影配樂之路

布雷高維克十六歲時,拉得一手好小提琴的他創立了「白鈕釦」(Bijelo Dugme)搖滾樂團,在南斯拉夫引起一陣熱潮,從一九七四年到一九八九年間共出了十三張唱片,他在這時認識了年輕的庫斯杜力卡,又到龐克樂團擔任貝斯手,在這些南斯拉夫年輕人心中,這是一波革命,並向西方文化開了一扇門。

在一九八○年代中期,布雷高維克再度遇見庫斯杜力卡,庫斯杜力卡說服他一起拍電影,這次合作促成了一張重要的配樂《流浪者之歌》(Time of the Gypsies, 1989),並獲得國際的成功。

布雷高維克的音樂帶回斯拉夫民族與吉普賽文化的底蘊,混融了流行音樂和現代製作科技,具有全球性,卻同時又有極高辨識度,很快奠定了這位配樂家的個人風格與知名度。

布雷高維克繼續實驗將不同種類的音樂共冶一爐,例如以以色列國寶歌手歐佛拉哈撒(Ofra Haza)的猶太葉門音樂,貢獻出《瑪歌皇后》(La Reine Margot,1994)配樂;讓來自非洲賽內加爾西方的維德角(Cap-Vert)的赤足天后西沙莉艾芙拉(Cesaria Evora)探戈音樂促成了《地下社會》(Underground,1995)電影配樂;還有讓放克搖滾先鋒Iggy Pop重現的《亞歷桑納夢遊》(Arizona Dream,1993)。布雷高維克的音樂是多支文化的匯流,吉普賽的放遊、來自世界寬廣與角落的旋律、華麗或者私密輕盈,細緻也袤遠。

遷居巴黎與全球音樂人合作

為多部電影寫了膾炙人口配樂後,布雷高維克開始在各地開演奏會,與他合作的是「婚禮與葬禮」(Weddings and Funerals)管絃樂團,有熱愛音樂的合作成員和合唱團。一九九七年,布雷高維克在整個東歐巡演過後,他與樂團在瑞士蒙投(Montreux)音樂節與希臘帖薩羅尼亞(Thessalonique)歲末多媒體演奏會的表現,將其知名度與評價推上另一高峰,這組演出後來以《巴爾幹的沈默》之名結集發行。布雷高維克和整個團從一九九八春天,啟程歐洲巡迴,包括義大利、葡萄牙、英國、比利時和法國。

布雷高維克在一九九二年離開故鄉賽拉耶佛,時值南斯拉夫動亂,人民往法國和美國流亡,他也遷居到人文之都巴黎,在這裡,他開始與來自全球的音樂人合作,也更豐富了其創作的多元內涵。他在一九九九年開始和波蘭流行歌手Kayah合作,但布雷高維克與同樣是巴爾幹半島的希臘歌手George Dalaras(一種接近藍調的laiko style)、年輕的Alkistis Protopsalti和土耳其女星Sezen Aksu等激盪出的光芒,更是不容忽視。

在電影中飾演音樂家

除了在幕後創作電影配樂,布雷高維克也參與幕前演出:一部由Unni Straume執導的瑞士電影Musikk for bryllup og begravelser中演出,電影敘述一個作家的故事,她在兒子死後獨自住在前夫設計的小屋,把地下室出租,布雷高維克演的就是這個房客,他是一個帶著吉普賽樂團到處演奏的塞爾維亞音樂家。這部電影呈現了許多反差:北方與南方、冷與熱、喜與悲,並參加了二○○二年日舞影展和二○○三年鹿特丹影展。

PROGRAM Fun音樂-哥倫.布雷高維克音樂會

TIME:2005. 6. 5.(7:30 pm)
PLACE 台北國家音樂廳
INFO 02-33939888

更多精采內容【布雷高維克的靈感繆思-吉普賽音樂與巴爾幹半島】【世界電影名導與他的御用配樂家】請見五月號《PAR表演藝術》雜誌
姓名 發佈日期: 2005.05.07 發佈時間: 下午 12:18
2005.05.07  中國時報
重讀「倪」的心聲 倪克阿瑟:藝人不死 只是雕琢
倪敏然

■編按:倪敏然為何自殺?眾說紛紜,大家努力挖真相,卻又有釐不清的假象。對演藝圈的真相與假象,倪敏然感觸良深,去年就曾以此為文,為中國時報寫專欄,我們重刊再做回味。

每個人在做了任何事之後,都擁有自己心裡才有數的真相,往往還想將其中見不得人的部分掩蓋起來,萬一不幸掩蓋成功,那麼此人想要流芳百世,就算具備初步基礎了。

每個人都下意識的將自己想做而沒做,或不敢做的事情,都當成自己行為的假象,一再從事努力的渲染,萬一不幸皇天不負苦心人,徹底騙盡了天下人,更徹底騙盡了自己,那麼此人想要流芳百世,就進而取得關鍵性的條件了。

每一個人將修飾過的真相,渲染過的假象,全都塑造成一個個理想的形象,經過板金噴漆,上油打蠟,再隆重公諸於世,結果此人果然流芳百世,成為以供世人法的古今完人了。

藝人,每天在台上,努力表演事實上根本不存在的假象,如果不夠假,觀眾就會嫌你演技不夠好,大大影響票房,換句話說,藝人必須靠呈現假象吃飯。

藝人,被各種媒體,用盡各種手段挖掘渾身上下不為人知的真相,提供觀眾茶餘飯後交換噴口水,居然換得了滿檔滿版的廣告,簡而言之,媒體是靠藝人的真相吃飯。

藝人,真真假假的提供或者招供出了自己各種真相和假象,萬一不幸有朝一日沒把真相和假象之間平衡好,就大大破壞了形象,這時候,就會有許多大人先生跳出來指教一番,說什麼藝人知名度是社會給予的,藝人負有社會教育責任,身分神聖得很,不可稍有差池云云。

麥克阿瑟說,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倪克阿瑟說,藝人不死,只是雕琢。雕琢什麼呢?有人雕琢真才實學好才藝,有人只在雕琢假面具。
陳真 發佈日期: 2005.05.06 發佈時間: 上午 9:00
前兩天寫了篇牢騷,有點猶豫貼不貼,跟你講的有點像.請見首頁.
魏福全 發佈日期: 2005.05.06 發佈時間: 上午 12:18
陳真兄:其實,我說這句話主要的意思,只是簡單地想''他這麼做了就已經做了'',''人死了就已經死了'',我想做的就是保持沉默。我也相信如果他能自由選擇,他不會選擇走這條路。我沒有想這麼多,我沒有用精神科醫師的頭腦去想他的死,也沒有用社會學家的頭腦去想他的死。我只是看到一個人死後,那些活人的嘴是多麼可怕,從不倫戀,把妹高手,吃二十年安眠藥,得了妄想症,拜錯了四面佛,到前世恩怨等等。我也認為有些人說看到鬼都不會是真的,人這麼可怕,鬼怎麼還敢回來?人死後能輕如鴻毛,倒是一種福氣了。魯迅曾寫過一篇遺囑,交代的七件事其中三點,是趕快收斂、埋掉、拉倒;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魯迅無法如願,倪敏然恐怕也是吧!陳真兄的看法我很同意,我只是替死人感到害怕。
陳真 發佈日期: 2005.05.05 發佈時間: 上午 5:58
福全兄,我寫了點回應,請見首頁.
許岳弘 發佈日期: 2005.05.04 發佈時間: 下午 6:20
2005.05.04  中時晚報
30餘民間團體:熊貓別來
陳世財/台北報導

國內30幾個民間團體,上午發起連署行動,抗議政治人物拿熊貓當贈禮,高來高去。「真的愛牠,請將牠留在原有的棲息地」!

這些民間團體,橫跨了生態保育界、學術界、傳播界、人權團體和立委等。
除了熊貓,金絲猴也是民間團體保護的對象。「我們拿熊貓來講,贊成送熊貓的政治人物,肯定這表示和平、友好。反對的人,則說是統戰、陰謀。這樣泛政治化的正義,始作俑者全是政治人物」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陳玉敏一談到這話題,憤怒到喘不過氣來。

「愛牠,就不要養牠」主婦聯盟董事許美秀很痛恨動物被明星化、商品化,與其花大筆錢養熊貓,不如把這筆錢拿來從事環保和保育工作。「養1對熊貓,每年花費5170萬元,這代價相當可以養300多種動物…」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理事長朱增宏強調,若當真要以展示考量,動物園也應該考慮到成本問題,花大筆錢養熊貓,實在不值得。

「我們的台北市立動物園,簡直像個馬戲團,經營目的只為票房和娛樂效果,這樣的心態,真要不得」立委田秋瑾大炮轟擊,引進熊貓,不是先進國家的作為,「若把馬英九關在冷氣房裡,供人觀賞,或火星人把胡錦濤抓起來關籠子,感覺會舒服嗎?」

反對熊貓來台抗議行動,網路發燒,連署書正不斷散發出去,連國際保育團體,也來插一腳。民間團體嗆聲:全民連署行動,今天起跑。
魏福全 發佈日期: 2005.05.04 發佈時間: 上午 2:44
總覺得自己要像一顆草或任何一種動物一樣,只知道一直要活下去,只要一息尚存,頭腦還清楚,就要死賴著活下去。死的時候最多是幾個至親好友在場,不必讓人知道,更不要死後讓人談論。死真的很可怕,因為活人的一張嘴,死人無可辯解。
魏福全 發佈日期: 2005.05.04 發佈時間: 上午 1:29
媒體披露倪敏然過去風流史 直指演藝圈緋聞女友是害死他的兇手 算命師也在媒體上說他是拜四面佛才會死的
陳真 發佈日期: 2005.05.04 發佈時間: 上午 12:42
""媒體這幾天又在啃食死者,獵殺生者""--這話怎麼說? 媒體對死者生者幹了些什麼事?

陳真
魏福全 發佈日期: 2005.05.03 發佈時間: 下午 1:27
媒體這幾天又在啃食死者,獵殺生者,倪敏然已經為自己做了最後一個決定,就讓死者安息,生者安生吧!
陳真 發佈日期: 2005.05.01 發佈時間: 上午 5:46
對啊,精神科醫生其實就像賣檳榔的一樣,同樣一些處方,同樣幾句話幾個動作,反覆進行. 外行人往往浪漫化精神科,以為充滿什麼人文精神或哲思,非也非也,真是天大誤解.

其實我自己有點後悔走精神科,當初也是有點浪漫化這一科,因為看了陳永興一本 "飛入杜鵑窩" 而深受感動,心想這一科既然沒有人要走,那俺就來走精神科吧. 結果...不到一個月,我就很想 "飛越" 杜鵑窩了.

使我痛苦的不是病人,而是醫生和護士.我總覺得百分之八十的精力都用在 "照顧" 整個醫院或整個科以及醫生護士同事們的利益和種種莫名其妙的情緒或偏見,再來才是 "照顧" 病人家屬的需要,最後大約百分之五的精力才是照顧病人.

我不切實際的浪漫化,使我飽受挫折,感覺自己就像一部開藥機器,一直到脫離北部醫學中心,到了中部地區綜合醫院後,感覺才比較像個醫生.

記得大六時,面臨選科,中時晚報還跑來採訪,問我要走哪一科,採訪時還拍照存證,登出一張我穿著 "台灣人權促進會" 汗衫的半身照, 說是 "人物介紹" (專門介紹一些怪人).報上把我美化得很好聽,說我要照顧的不光是肉體上的痛苦,更要照顧人精神上的痛苦.

如果我還有很長餘生,倒有點想轉科,轉到內科或急診科,很想將來有機會透過一些國際人權機構(比方說 "醫師無國界組織"),到一些戰亂地區工作. 我可能又在浪漫化了...

有浪漫的心是好的,但像我,心有餘,實踐能力卻不足,浪漫似乎只是一個個白日夢.

陳真 2005. 4. 30.
魏福全 發佈日期: 2005.05.01 發佈時間: 上午 1:53
把稀有動物關在動物園加以''保護''和觀賞 是人類特有的娛樂和品味 而這樣的品味不是獅子以及被抓去餵獅子的雞所能消受的 熊貓也是吧.
魏福全 發佈日期: 2005.05.01 發佈時間: 上午 1:40
我也想提供自己為什麼走精神科的原因 要不然維根斯坦和陳真兩位可能會讓大家以為想走精神科的人都像哲學家. 就像好幾年前有一位醫學系一年級的學生很想走精神科 問我是不是精神科醫師都在幫病人做精神分析 我趕忙澄清說不不不 都在開藥 都在開藥 誤會大了.當年去高醫精神科應徵時 聽說曾經引起科內極大的爭論和困擾 因為成績很差 又是超額錄取 只是考慮到當時走精神科的人很少 才含淚錄取我 這是好幾年後科內的人才告訴我的.以下是我最近寫的一篇文章內容.
看到許多優秀的醫學系畢業生選擇走精神科,心裡的感受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優秀的新血肯定會讓精神醫療加速發展壯大,憂的是整體醫療發展的失衡。過去盛極一時的外科系統,雖然工作時間長,身心壓力大,但因高收入高技術和崇高的形象,仍然吸引眾多優秀的人才。但近幾年來神聖的光環逐漸褪去,外科系逐漸成為冷門科。可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但不論是河東或河西,都是不正常現象,應該要各科均衡發展才對。在種種外在環境的影響之下,醫療主體性和理想性的喪失,不但醫界的地位和形象逐漸下降,整體醫療的發展也必然會失衡。當然,每一位醫師要選擇走哪一科,是個人的自由和選擇,也有個別的理由和想法。記得十幾年前在教學醫院外科當實習醫師時,一位胃出血的年輕女病人,走進加護病房住院。當時,先給予冰水加止血劑沖洗胃部止血。一段時間之後,仍然在出血,就到值班室找值班醫師。值班室內,住院醫師們和總住院醫師全部睡翻了。因為他們已經連續很多個鐘頭一直在開刀,體力支撐不住,叫不起來了。住院醫師躺著勉強睜開眼睛說「繼續用藥水沖洗,真的止不住血再處理」說完又昏睡了。只好繼續給病人沖洗,直到病人突然血壓下降,意識不清,趕快叫醒值班醫師們。這時只能做CPR急救,當晚就過世了。醫師們很懊惱,病人的父親在加護病房內幾近崩潰。這個經驗讓我不敢從事外科的工作,如果因為長時間開刀,體力不支,導致病人死亡,這樣的壓力不是我能承受的。後來到內科實習時,一位長期肺病的老婦人,由丈夫陪同入院,一進來就趕快給氧氣,打針,當晚也是在CPR急救之後過世。老太太和老先生每次看到我進病房,就一直點頭說謝謝,老太太過世了,老先生難過嘆息之餘,還是一直說謝謝醫師們的照顧。這個經驗讓我決定不要從事病人會死亡的科,就選擇了精神科。沒想到,病人偶爾還是會因為自殺或藥物副作用而死,也會因為內科的疾病沒處理好而死。每位醫師將來被老天召喚而去時,身上都會帶著一本帳簿,裡面會記著,救活了多少人,又醫死了多少人,醫好了多少,又醫壞了多少,醫師的功過簿一定是比一般人厚了很多。
陳真 發佈日期: 2005.04.30 發佈時間: 上午 6:59
這位名字變來變去的麥當勞同學,講話像個科學家,定性又定量.

如果有人說,"人民應和睦相處",這時吶喊 "怎麼可能每一個人都和睦相處?" 是沒有意義的;那只是雞同鴨講. 兩套陳述,文字表面上類似,但卻是完全不一樣的兩種 "語言". 前者並不是一種實證性定量陳述.

如果有人說: "醫生應多體會病人痛苦",這時吶喊 "怎麼可能體會(每一個)病人的痛苦? 那是上帝才有的能",那只是故做深刻狀不是嗎? 兩套陳述,文字表面上類似,但卻是完全不一樣的兩種 "語言". 前者並不是一種實證性定性定量陳述, 也不是講一種絕對值.

同樣地, 如果有人說: “文學是一種對人性的深刻描述”, 這時候吶上帝大能只是雞同鴨講. 我們不否認上帝才能看透人心, 但這又何妨另一種完全不一樣 “性質” 的宣稱?

還是老話,一個字眼不會只有一個意思,類似的句子也不一定有類似的意思.

陳真 2005. 4. 29.
陳真 發佈日期: 2005.04.30 發佈時間: 上午 5:16
我不是什麼好人,但也不是壞人就是.

"瞎逛" 能逛到這邊來,真有點意外.這網站理論上應該不存在網路世界才對,目前還沒有做任何登錄工作,朋友們一般其實也都不知道這地方, 畢竟還沒有什麼內容,過些時候,等文章再多一些, 再找找看有誰會登錄,透過一些關鍵字,比方說動物權,人道,反戰,反歧視等,讓那些關心或不關心這些東西的人可以找到這地方.

陳真2005. 4. 29.
麥當勞 發佈日期: 2005.04.30 發佈時間: 上午 12:38
怎麼可能看清楚每一張臉
那是上帝才有的能

用歲月雕刻的標點符號
也要用歲月的鍵盤
才能更動


麥當勞(2005.04.29.)
李圓飽 發佈日期: 2005.04.29 發佈時間: 下午 1:22
..這個...因為瞎逛到了這.
天阿.你是個好人...
原諒我不太會說稱讚的話.
但總覺得你真是個好人.>"<
陳真 發佈日期: 2005.04.29 發佈時間: 上午 8:19
怕有些笨蛋跟我一樣,順便講解一下好了. 那就是圖片顯現時是小張的,但你只要對著圖片按滑鼠,它就會變成大張的. 很神奇吧?! 這是我剛剛才學會的一種縮圖功能.

陳真
陳真 發佈日期: 2005.04.28 發佈時間: 下午 10:06
補充一句: 這位同學似乎一直忘不了學科學科學科. 維根斯坦那樣的人,腦子想一些那樣抽象的東西,他若突然想不開, 想當醫生,不走精神科,難道走婦產科或皮膚科?

如果妳真的覺得我那句回答 "很棒",大概就不會反而繼續問更多不是問題的問題了.

記得剛畢業時,到某家醫院找住院醫師的工作,口試時,幾位主治醫師問我為什麼要走精神科,我只回答一句 "一言難盡",後來,我獲得錄取,一位參與口試的主考官說我這個回答挺適當,據說有其他 "充滿愛心" 的應徵者回答說: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陳真 2005. 4. 28.
陳真 發佈日期: 2005.04.28 發佈時間: 下午 7:47
哪尼??!! "非常擬人化"? "超卡娃依"? 真是八格野鹿!

可憐的熊貓.台灣不是牠的家,綁架牠來做什麼?

陳真

=========
聯合新聞網 2005 / 04 / 28 (星期四)

貓熊叫戰戰、瑀瑀?國民黨很興奮

【聯合新聞網 特派記者黃福其】


外傳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新聞、網站),將以致贈台北木柵動物園一對貓熊,作為明天會見國民黨(新聞、網站)主席連戰(新聞、網站)的「見面禮」。雖然訪問團至今無法確認訊息,不過團員們已在盤算替貓熊取名「戰戰、瑀瑀」或「和和、平平」。

據了解,連胡會將「獲贈貓熊」一事,某國民黨退休高層日前從中共高層官員處獲知,私下告訴連戰核心幕僚。但國民黨至今並未接獲中共正式告知,面對媒體連日追問,感到非常為難。

不過團員們私下談到此事卻很興奮,認為若真獲贈中共「鎮國之寶」,是連戰和平之旅的功勞,應以連戰夫婦之名,取名「戰戰、瑀瑀」,或以「和和、平平」,象徵熊貓帶來兩岸和平,更具意義;有人以木柵動物園無尾熊死亡前例,擔心貓熊在台灣活不活得下去,發言人鄭麗文則自告奮勇,表明負責餵養貓熊,她說,她曾在德國柏林動物園看過貓熊,一舉一動非常擬人化,真是「超卡娃依」,可愛到不行。(特派記者黃福其)
生命親系譜 © 2002 - 2024